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阜城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2019-02-20 10:02:00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0日讯 去年以来,阜城县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统筹谋划,先行先试,打好组合拳,积极探索“农村党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社会治理+乡风建设+X”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着力强化农村党建的引领作用。该县把加强农村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工程,不断强化根基,树模引领,为农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入抓好后进班子转化,每年按照15%的比例确定一批后进党支部,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建立了“县级干部分包、部门结对帮扶、乡镇具体负责”的三级联动机制。2017年确定的92个落后村全部完成转化,村级班子的凝固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加。强化基层战斗堡垒,克服财力不足的问题,统筹资金220余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34个,目前均已投入使用。按照位置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把集中连片75个村打造成了3个党建示范带和4个党建示范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力显著提升,切实形成党建引领、群众致富的农村新风貌。 

  着力强化富民产业的支撑作用。推进农业种植结构改革,以创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县为抓手,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018年压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13万余亩,新发展大豆9万亩、高粱2万亩、瓜菜1.1万亩、优质花生1万亩,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推进农业种植模式改革,积极发展农业园区,推行规模种植,全县现代农业园区达到66个,其中市级以上6个。省级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独创的“八统一分”种植模式,虽然土地仍由农民分散经营,但种植过程由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带动周边农民直接增收2438万元,辐射全县增收1600万元。 

  着力强化美丽乡村的基础作用。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着力完善村庄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规划,立足村多村小、基础较差的县情实际,明确了“统筹谋划、成方连片、集中改造”的建设思路,沿县城、乡镇政府驻地、产业园区周边和公路两侧,年年推出一批重点村建设,着力提升村庄面貌。近年来,共改造美丽乡村重点村347个,占到全县村庄的50%以上。强化建设,硬化道路面积180万平方米,完成村庄绿化210万平方米,整治沿街建筑立面96万平方米,打造了纪庄红色旅游小镇、邓屯农耕文化小镇、冯塔头山水田园小镇、刘老人古风梨韵小镇、大龙湾运河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着力强化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该县把乡村治理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不断推进村务公开,提升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乡村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强化乡风文明的促进作用。该县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找准工作抓手,深化文明素质教育,通过选树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创建文明家庭等活动进行正面引导,通过治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治理陈规陋习,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乡风养成自觉。丰富完善文化载体,在全县610个村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农家书屋、村民休闲广场及配套设施,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巩固了思想文化的阵地,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赵嘉伟
分享到:
新闻关键词:党建农村种植治理统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