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区域民间音乐保护与发展

2020-04-08 10:05:00 来源:党建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8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区域民间音乐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区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何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这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区域民间音乐是特有地域的音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最终在“区域”中扎根。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活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推进区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乡村(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力。我国各区域的民间歌舞、曲艺、戏曲等音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发展历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甚至是涅槃重生的洗礼流传至今。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战争时期,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其民间音调既拉近了与民众的情感,又构成了凝聚人心共同御敌的文化武器;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中,区域民间音乐仍然在乡村的道德规范、乡规民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文化基石作用,如客家的《劝谕歌》劝民敬天地,劝民孝父母,劝民爱兄弟,劝民莫打架,劝民莫淫荡,劝民莫聚赌,劝民莫做贼,劝民莫窝匪,劝民莫挑唆……是一首道德歌,也是一项乡规民约,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培育适合区域民间音乐发展的土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一是培养区域民众的民间音乐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即为身份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最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民族与国家认同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二是将国家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盏指明灯。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意识的人,自觉遵守和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并能与破坏非物质文化的不良、不法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新时期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培养听众、歌手、非遗传承人。地方政府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保护和发展区域音乐文化,为民间歌手、非遗传承人提供发展空间,广泛培养喜爱本地民间音乐的听众,发动组织有益的民间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其次,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与乡村文化协同发展是途径。一是构建区域民间音乐与其他乡村文化的融通机制,如音乐文化与旅游,音乐文化与民俗,音乐文化与道德规范等;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区域民间音乐的优势,促进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协同发展。厘清乡村文化现代与传统的纵向关系以及乡村不同类别文化之间的横向关系,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三是创作与改编区域民间音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创作与改编区域民间音乐就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进一步阐释当前乡村文化由一类到多类融合协同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最后,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是个体生命的原点,也是华夏文化的原点”。近40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导致我国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构成的矛盾,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亟需解答的问题。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双腿,二者需要协调平衡地发展。一是区域民间音乐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乡村经济的发展应依托乡村丰富的区域音乐、历史、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传统民间艺术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其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三是文化和经济振兴携手实现乡村振兴之战略。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理顺地域音乐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概括出乡村文化振兴理论逻辑,并对其实践绩效做出评析,对其当代价值做出探讨,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  宁勤亮 

责任编辑: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