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看优势如何转化为“胜势”

2018-03-19 14:17: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优势,如何转化为“胜势”

  ——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之一

  (记者 曹天伟)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聊城农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农业大市的地位并不相称,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胜势”,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不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通过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来推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从而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增收致富。

  聊城的农业“新六产”之路该怎么走?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年内新增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100家

  蔬韵高科、菌倾天下、农耕年华、南果蜂情、花彩盛宴、鱼水情莘……在一个个主题温室大棚里,农业生产活动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着。作为闻名全国的“菜篮子”,莘县立足自身优势,打造集观光旅游、科技、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项目,成为三产融合的新范例。

  把先进技术、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等要素引入农业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多年培育,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了较大增长。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60家、1.2万家、1068家,但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重点扶持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增总量”上下功夫,力争年内农民合作社增加500家,家庭农场增加10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30家。

  ——在“重运营”上下功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引导合作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拓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新型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

  ——在“拓服务”上下功夫,推广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科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培育科技示范主体。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与各家各户的小生产相比,更有利于先进农业机械和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同时也能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截至2017年底,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已扩大到所有乡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75.04万亩。今年,我市将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不搞强迫命令,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种养大户和能人手里集中。同时,进一步总结推广供销社土地托管、邮政“万亩示范田+鸿雁合作社+一体化服务”等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主体,以规模化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

  在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我市将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推广运用“互联网+”“旅游+”“生态+”、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既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需求,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完成10万个高效集约温室建设任务

  产量比上一年少了600斤,收入却高出近5000元,每当谈起自己的彩椒大棚,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的耿立国就格外开心。像耿立国一样,耿店村178户村民全部加入了村里的绿源合作社。合作社围绕“卖什么、卖给谁”,在种植上搞“精品农业”,在销售上搞“精准路线”,主攻大中城市超市,对接中高端客户配送定制菜,蔬菜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两成左右。

  精致农业,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2014年底,聊城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整建制建设平原地区精致农业发展先行区,并围绕精致高效农业这一主题,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下一步,我市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区同建”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蔬菜温室建设,既关系农民的“钱袋子”,又关系市民的“菜篮子”。去年年初,我市印发了《聊城市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利用2年时间,在全市新建改建10万个高效集约蔬菜温室,莘县和高新区各建设一处500--1000亩的高标准、全系列蔬菜温室示范园区。到2017年底,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720万吨,每天直供京沪蔬菜达到50多万斤,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覆盖。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建成11处高标准示范园区、10万个高效集约温室,建设高档用材林和木本粮油生产基地17万亩,促进畜牧、水产增量提质,打造一定数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种业集团。

  责编 李云乾

责任编辑:庞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