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二
上世纪90年代末,耿店村只有60个“小土棚”;现如今,该村已发展第四代高标准卷帘机大棚600多座。20年左右的时间,大棚种植规模的增大让人瞠目结舌,这是“鲁西小寿光”交出的一份关于大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成绩单。
在这份闪亮的成绩单背后,“股份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耿店村建成了200多座蔬菜大棚,比前一年增加了100座。大棚数量多了,蔬菜产量增加了,卖菜难的问题出现了。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与村“两委”成员商量后,决定自建蔬菜批发市场。建市场的钱从哪里来?耿遵珠想到了股份制。“那时候农村入股集资还是个新鲜事物,村民一时接受不了。”耿遵珠说,“不仅如此,很多村民看到外村大棚被拆了,所以自己发展蔬菜大棚的自信心也受到打击。”“光咱耿店一个村,能收多少菜?”“入了股早晚把股金砸里面”……面对种种猜疑,耿遵珠没有退缩,而是带头入股1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一共有35户村民入股,筹集了12万元,村集体又投入3万元,总共凑了15万元。
钱有了,但还不太够。为节省开支,耿遵珠跑去聊城找施工队,跑钢材市场买材料,开着拖拉机冒雪运材料。市场建成后,耿遵珠多方联系客户,并积极完善市场管理,让全村的种植户足不出村就能把菜卖到周边各地。蔬菜批发市场对每斤蔬菜收取0.03元的管理费,用于为股民分红。当年年底,35户入股村民领到了40%的股金分红,大家伙儿十分高兴。
“股份制”模式一炮打响。2008年,耿店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茌平县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有冷库、包装车间和运输车辆,并注册了“茌星”品牌,还申请了绿色食品证书。有了品牌,合作社的蔬菜成功进入周边多家大型超市,收益也大幅提升。当年年底,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又领到了股金分红。2010年,该村依托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筹集股金100多万元,建成了5个高标准育苗大棚,全年育苗100多万株。
股份制不仅鼓足了村民的腰包,也树立了村党支部的威信,激发了全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跟着耿书记干,准没错!”村民都把耿遵珠当作主心骨,耿遵珠则一边带领村民壮大大棚蔬菜产业,一边有条不紊地做大村里的“家业”——2006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文化大院;2008年,投资15万元新设变压器一台;2009年,投资38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开工;2010年,投资70多万元建成了村级敬老院……
股份制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凭借一纸股金证,入股村民可以快捷地从合作社资金互助会贷款。去年,任传华更换棚膜时资金不够,他用股金证从合作社贷款9000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股份制还提高了全体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村里的钱都是大家的,每一分钱都不能随便花。”耿遵珠说,“村里的理财小组每个月都核对账目,村里大大小小账目都十分正规,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全部取消了。”
如今,耿店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渴望交股金、当股东。春节前,村里以股份制模式栽种了120亩的苹果树。30岁的耿付建入股1万元,成为村里最年轻的股东。“苹果品种好、销路也不愁,我感觉收益绝对差不了!”耿付建充满信心地说。(记者 蒋希伟 通讯员 刘明明 姜凌云)
责编 李云乾
- 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二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