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宁阳 把脉乡村振兴 “洋大夫”开出“土”药方

2018-09-26 15: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泰安9月26日讯  “哈拉少,哈拉少(俄语:好)。”近日,在宁阳县华丰镇张家寨村西红柿大棚里,来自白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艾米莉娅?卡米莉娅院士,正对土壤改良修复试验的结果不住赞叹,竖起了大拇指。

  卡米莉娅院士的助手高国瑞博士给记者解释说,前段时间从宁阳西红柿大棚土壤取样来看,研究所“测土定制”的土壤改良剂能有效改良土壤盐渍化,减少对化肥农药使用,对防治西红柿常见病及病虫害起到良好效果。

  万里之遥的白罗斯“洋大夫”团队,能身赴山东宁阳,攻关土壤修复难题,把脉乡村振兴,得益于宁阳县实行柔性招才引智,为境内一家农业生物菌剂公司碧蓝生物“牵线搭桥”,从白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的4人微生物外国专家团队。该研究所掌握了全球领先的微生物研究应用技术,主要从事微生物生理代谢机制及其在土壤、种植、医药、环保等领域应用工作,拥有数十年的微生物基础和应用研究经验。2016年,碧蓝生物和白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艾米莉娅卡米莉娅团队成功入选2017年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今年“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也顺利这家公司设立。

  据介绍,华丰镇张家寨村,因长达40年发展西红柿大棚而远近闻名。“全村现有大棚近五百个,这些年从低矮的土棚到冬暖大棚,再到现在智能大棚,设施是越来越先进,但近些年大棚里土壤板结得厉害,虫害严重,大量用药又怕影响西红柿的品质。”村支部书记张增胜捡起一块土坷垃,使劲掰开向记者解释:“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用农家土杂肥少,这是土壤板结原因。”

  村里多年栽植西红柿的“老把式”石义迎,就遇到这“新问题”。4个棚8亩地,以往好的时候老石能收近30万斤,这几年地里的土透气性变差,越来越耗水费肥,西红柿品质和产量逊于以前。“一年全家的花销全指土里刨,土壤不给劲让我犯了难。”

  安全的地,安全的土,才能种出安全的果蔬粮。乡村要振兴就得让土地更有价值,宁阳从农业供给侧源头抓,请来了“洋大夫” 给土壤“把脉”,开出“土药方”进行治理。

  年初,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艾米莉娅?卡米莉娅院士通过宁阳西红柿种植合作社找到老石,在老石大棚取样土壤进行实验室化验,给老石的柿子定制“营养餐”——在实验室西红柿种植试验中,先对取样土壤使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进行修复,栽植中只使用碧蓝生物公司的微生态制剂进行防虫及肥土,西红柿单产能提高20-25%。

  “进入大田试验后,便能大量减少传统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是一场土壤的‘革命’,只有土壤‘富’了,农民才能富,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著然说,现在国内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以及土壤修复的广阔市场前景,这让碧蓝生物嗅到了商机。

  “以后省下的农资钱,这就是咱们多赚的!一年两季西红柿,化肥农药就得一万元,以后这钱揣到自己身上啦。”今年八月,艾米莉娅?卡米莉娅院士还是选择了老石的大棚进行大田试验,从前期土壤修复到后来下秧,“洋大夫”带着团队三天两头往大棚里跑,既指导老石科学管理,也及时跟进记录各项数据。这让老石对大田试验更有信心,站在碧绿的西红柿秧苗里,他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细账。

  老石的“小算盘”拨得挺响,村支书张增胜心里却盘算着一笔大帐:大田试验见成效后,全村便推广,就可以给西红柿注册纯天然绿色无公害商标,进行“农超对接”。通过“智能大棚”使用农业信息物理技术,建立西红柿质量追溯体系,擦亮“西红柿大村”的牌子,让小小西红柿托起乡村振兴的梦想。(通讯员  赵峰  王娜)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