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仓镇:“精神扶贫”——在路上!

2019-04-02 15:4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日讯(通讯员 张岩)“是道德评议改变了我,让我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现在精气神十足的沙沟村村民马家柱逢人便讲。马家柱口中的道德评议,是通过群众自治组织,通过道德舆论压力改造帮助教育后进,解决村级突出问题的新探索,也是郭仓镇新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

  郭仓镇新民风体现的是“不等不靠、争先创优、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郭仓新风尚。这一新民风模式,不仅成为郭仓镇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最大底气和有效抓手,也成为郭仓镇“精神扶贫、绿色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

  道德评议  再塑“真善美”

  郭仓镇共有30各行政村,共计569户贫困户,其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26户,脱贫攻坚任务重、脱贫压力大。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后,全镇扶贫干部感受到,贫困群众的物质贫困并不可怕,通过政策帮扶总能脱贫,但是如果像转变前的马家柱一样陷入“精神贫困”,一般的帮扶措施很难奏效。特别是一些群众中存在的“坐、等、靠”现象不能及时根除,不仅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往往还会出现由“一个人等”演变为“一群人等”。 “等”着别人施舍,直到“等”出伸手要的惯性,“等”出歪风,“等”出邪气,会严重毒化乡村风气。

  为此,2018年3月20日,郭仓镇政府经过广泛调研讨论和充分征求各村意见后,推出了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并提出“见成效、大变样、成新风”的建设要求,在全镇掀起新民风建设热潮。

  郭仓镇的新民风建设一开始就把破解精神贫困助推脱贫攻坚作为主要工作方向。新民风建设不仅有宏观层面的设计,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抓手。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郭仓镇的新民风建设既是文明所系、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郭仓的具体体现。不仅再塑了郭仓人民的“真善美”,也成为脱贫攻坚工作良性推动的催化剂,很多贫困户通过新民风教育达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从2018年3月以来,郭仓镇共开展道德评议73场次。像马家柱一样,仅仅通过道德评议帮扶转化的典型就达22例。

  移风易俗  凝聚决战贫困新力量

  知不足而奋进的郭仓镇,近年来在“追梦比超、绿色崛起”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全镇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后发优势被不断激活。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人情风、盲目攀比风、消极懒惰风也肆意盛行。

  对此,郭仓镇把根除陈规陋习纳入新民风建设,狠刹“人情风”、“人情债”。在各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节俭操办红白喜事承诺书》《不参与歪风邪气承诺书》;李官集村举办“励志成才、感恩社会”,为小学生集体赠送书籍和学习用品;美化村支书崔秀爱先拿自己“开刀”,儿子结婚不请婚庆、不要婚车、步行一小时去迎亲。

  束村支部书记束建科说:“新民风建设就是一场及时雨,要是没有新民风建设,我这个村干部还真当不成了。谁家过红白事都要请我去撑门面,去了就得随份子,每年这方面随便开支就是一两万元,真是有苦难言!新民风建设开展后,我们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大力整治大操大办之风,现在红白喜事都有随礼、摆席的具体规定限额,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数据显示,与2017年相比,郭仓镇农村摆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二,人情分子下降了七成。

  “新民风形成需要长期熏陶,并非短期之功就能完成,必须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要站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不断把新民风建设引向深入。”郭仓镇党委书记刘宝成说。

  文明新风  提振人民精气神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郭仓镇的有“礼”有“荣”,让郭仓人民用不断提振的精气神迎来富美郭仓。

  2019年2月21日,郭仓镇夏庄村的徐晶被评为济宁市“助人为乐”好人之星。徐晶是郭仓镇夏庄村小学的一名老师,2017年退休后,先后多次婉拒其他学校高薪聘用,在家里照顾80岁的老母亲和82岁的孤寡老人邵有才。在她家客厅的桌子上,一幅家训摆在醒目位置: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爱岗敬业、团结和谐。

  “从小我就教育儿女们,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讲究孝道,尊老爱幼。”

  家风教育、家训传承、家规遵循,是郭仓镇新民风建设中的一抹暖色调。近年来,郭仓镇持续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以文化下乡活动为载体,家风教育已成为郭仓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

  “孔主任,我申请退出贫困户,这是我的申请书。”2018年7月26日一大早,大庄村三组朱德州来到镇扶贫办公室,向扶贫办孔凯主任主动递交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大庄村的朱德州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身体残疾的他主动到扶贫办申请退出贫困户,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充分体现了“人穷志不穷”的新民风。通过新民风活动的开展,郭仓镇镇有很多像朱德州一样不甘于贫困的人,他们没有太多言语,但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新民风建设改变的不仅是贫困户,也不仅是农村。新民风建设改变的是整个郭仓镇的精气神:勤劳致富的多了,争当贫困户的少了;自立自强的多了,信访告状的少了;文明乡风多了,歪风邪气少了。”郭仓镇党委副书记王建华感慨地说。

  成风化雨、润物无声。新民风建设如一股新雨,默默滋养着曾经“干涸”的心灵,将向上向善的力量汇聚成滋润郭仓这方水土的永续动能,不仅为广大群众找到了建立“精神灯塔”的“金钥匙”,形成普遍认同的新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为郭仓镇“追赶超越”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郭仓镇党委书记刘宝成表示,下一步,郭仓镇将持续强化新民风建设各项举措,着力解决进展不平衡、工作有盲点等问题,围绕“见成效、大变样、成新风”的总体目标,着眼未来、做在当下,努力把郭仓镇打造成为汶上县民风高地。

  稿件作者信息登记表

  

题目

《郭仓镇:“精神扶贫”——在路上!》

联系

方式

作者姓名

张岩

   

手机号

13854795123

QQ号

2745696608

工作单位

汶上县郭仓镇政府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