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山东省禹城市以两区同建助推乡村振兴

2020-01-07 15:27: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省禹城市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禹城市把两区同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禹城特色的两区同建模式,为传统平原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禹城模式”。

  德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说,围绕乡村振兴我们将按照流程再造要求,研究出台一批简程序、优服务、提效率、惠民生的新机制,吸引更多农业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的禹城样板。

  关键词:解决“农民”问题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禹城市将城市规划区外833个,全部并入4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已开工建设农村社区28个,建成楼房1.3万多套、160多万平方米,累计搬迁村庄125个,挖潜土地指标11600多亩,4.5万多人乔迁新居。2019年续建社区7处、新开楼房社区5处,在建面积50多万平米,对于已建成入住的社区,85%实现“五化八通八有”,85%绿化覆盖率30%,85%实现通暖通气,90%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老年公寓、卫生室,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转变。

  辛店社区建设项目现在已经完成4期建设,共建成“三间两层一小院”模式楼房40套、“4+1”模式楼房440套,共入住5个村1650人,入住面积8万余平方米。在切实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证农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前提下,加快农民群众向镇驻地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一条重要途径。事实证明:搬上新楼房后,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高,让农民群众住的舒心。

  在辛店社区居民刘春梅说:“我们这里生活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社区旁边就是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高标准体育训练场,还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以及公园和大片绿地,一到周末,许多住在县城的人就跑来这里游玩。”

  据悉,2019年辛店社区启动了第5期建设,计划建设“4+1”模式楼房24栋、480套,安置唐庄、孙庄2个村。

  关键词:解决“产业”问题

  推进产业发展增添乡村振兴动力

  禹城以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契机,发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成视界牧业牧场等现代农业园区51个,总投资38亿元的山东蒙天乳业高端乳制品产业园。使农民就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共流转土地43.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6%,建设各类产业园区83处,带动农民就业1.5万余人。

  禹城市通过流程再造和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伦镇投资打造现代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即将投用,现代牧场可饲养奶牛1.7万头,奶牛粪污可以进行厌氧发酵和发电,废液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禹城市伦镇万头奶牛牧场沼气发电中心总经理张伏平介绍说,每年差不多要处理粪污36.75万吨,每年的发电量在差不多在2000万度左右。牛粪资源的产业链条,还延伸到了可以饲养蚯蚓来发家致富的新产业。

  伦镇法博士场地工程部经理陈怀波说,亩产(蚯蚓)实际养殖量的话需要牛粪1500吨左右,放蚯蚓种300公斤,每年根据季节能采收三次,三次的话每年纯利润能达到10万。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伦镇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正蓬勃发展。然而示范园前不久引进东君乳业筹建万头生态奶牛牧场时,曾遇到如何解决1200亩项目用地的难题。

  伦镇镇长赵强说,牧场(落地)需要调整土地规划,因为有些地块是基本农田,农用项目也不允许搞建设,另一个就是距离村庄太近(怕污染)。 几经筛选,流转地块选定在了大孙村。可问题又来了:1200亩的地块分属于126户村民,年纪大的,习惯了耕种,不愿意外包土地。愿意外包的不少年轻人,土地却在规划之外。镇上调整了政策,允许土地置换,既让村民各得所需,也让企业拿到了用地指标。

  关键词:解决“资金”问题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群众有更多致富门路

  用好改革“关键点”。深入推进全省唯一的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三项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创出禹城样板,先进做法被《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吸收采纳。禹城把社区建设与财源建设相挂钩,抓住山东唯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推动指标跨市交易,已实现指标交易2800多亩,有效破解了资金制约。2019年计划再拆迁复垦29个村庄、挖潜指标4000亩,现已整体拆迁安置15个村庄,挖潜指标1600亩,其中复垦验收1个,初验11个,正在复垦3个;近期准备启动10个村拆迁安置,预计挖潜指标1300亩;计划再交易一批土地指标,真正把挖潜优势转化为资金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不断的源泉活水。

  辛店镇未雨绸缪,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入市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了占地150余亩的万创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这个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共分为三块,一块是积极争取中央村集体增收试点项目资金,10个村共争取了1000万元,建设了4栋标准化车间,租金收入全部归村集体;一块是利用市扶贫专项资金建成了4栋标准化车间,租金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脱贫;另外一块,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建设。整个园区已经建成了12栋标准车间,引进了7家企业,涉及燃气安全阀、数控雕刻机生产等领域,解决了周边400余名群众的就业难题。”辛店镇党委副书记杜深洋说。

  辛店镇党委书记李洋说,建设万创创业孵化基地是我们统筹全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加快乡村振兴的一种全新尝试。下一步,结合大社区建设,把村庄拆迁合并后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使用,规划建设占地284亩的中创智谷科技园项目,解决更多农民群众就业问题。

  关键词:解决“人才”问题

  推介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柔性汇聚高层次人才,禹城市选聘12名博士到乡镇(街道)挂职科技副镇长。

  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法月萍放弃百万元年薪来到禹城创业,利用蚯蚓生态循环科技在伦镇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带动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养殖蚯蚓,用工业化思路运营农业,大棚效益增加2至3倍;同时利用蚯蚓活性酶提取及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全方位构建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是解决‘谁来干、干什么’的问题,抓住了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德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表示,作为农业大市,禹城把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以此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禹城市统筹镇、村两级资源,建成14处乡村人才公寓;通过制定导向性政策,用好“5331”人才计划等招才引智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经商、工作人员回到农村投资兴业,形成“农商回归、农才回家”的良好局面。

  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刘玉刚回乡创业当新型职业农民,专心研究大棚番茄种植,种植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创出了品牌,还吸纳了200余名群众到园区打工。在外经商的杨桂伟回乡开办手工艺品加工点,带动50余名留守妇女致富。

  禹城市市长滕海强说,除了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培育农才,今年,禹城市还将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陆续培育5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并引进涉农人才团队10个以上,把广大人力资源变成宝贵人才资源。(管士河)(完)

责任编辑:曹汉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