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引领春天的奔跑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总抓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这一重大部署?近年来,宿迁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宿迁市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火车头”作用日益明显,许多先进基层党组织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及时传达给村民,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
近日,记者走进基层一线,感受部分先进基层党组织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活力。
选准一个人 带富一个村
和平村强村富民有了“主心骨”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到37万元需要多久?宿城区龙河镇和平村的答案是一年。
1月23日,驱车进入和平村,记者发现处处洋溢着祥和安宁的气氛。和平村原名乱庄村,后来更名为和平村,就是要表达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矛盾较多,加之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该村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子发展十分缓慢。
2017年春季秸秆禁烧期间,张克恒被组织安排到和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我傻眼了。”张克恒笑着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元,低收入农户很多,几个大户间矛盾突出……”
面对复杂的村情,张克恒先从党员干部抓起,带领全村党员到红色基地学习。在这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还拍板决定了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这个重大事项。
“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我们才更有力量带领群众奔小康。”张克恒说。2017年年底,标准化厂房在和平村初具规模,张克恒带领党员干部开始了艰难的招商之旅,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浙江台州客商戴炎国。戴炎国被张克恒的诚意打动,到和平村实地考察后,决定在此投资建厂,但同时提出了一个月之内完成厂房附属道路、车棚、供暖等设施建设的苛刻要求。
当时正值冬天,为了让温度达到施工条件,张克恒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用火炉提升厂房内的温度。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他们最终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厂房所有附属设施的建设。2018年春节,机械设备顺利进入厂房,随美户外休闲用品厂正式成立。张克恒邀请戴炎国全家到家里过春节,还贴心地准备了鞭炮,在除夕夜12点到厂房内庆祝开业。
“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很多人抢着来,因为这里工资高,熟练一点的话,月收入能达到4500元。”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低收入农户蔡淑侠说。
“这个厂不仅带动了村里80余位村民就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6万元。”张克恒说。2018年,随美户外休闲用品厂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
除了盖厂房、招客商,张克恒还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为村里修了路,改变村容村貌,鼓励村民通过网络创业,目前和平村已经成为中国淘宝村。2018年,和平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市脱贫致富示范村、全市十佳脱贫致富村,并被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党建强,人心聚,乡村兴。村支书是农村发展的领头人,但调查显示,“不好选、不好干、不好管”的问题在部分村依然存在。去年8月,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通过了《关于培养新型村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一大批有政治过硬新追求、强村富民新本领、懂农爱农新境界的村干部不断涌现,并激发产生了“鲶鱼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力量。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
金庄村支书带领村民水中趟富路
1月25日,气温较前一天骤降,上午9点,市湖滨新区皂河镇金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保来到村民张公生家的蟹塘边,了解蟹苗投放情况。
“去年,在王书记的帮助下,我流转了57亩土地养殖螃蟹,一年就赚了18万元。”张公生乐呵呵地说。
在金庄村像张公生这样通过养蟹致富的村民有很多。以前,金庄村村民大多以稻麦种植为主,收入难以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答案是农业结构调整。”在金庄村村干部岗位上干了23年的王保说。他的想法与2017年我市创新开展的“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不谋而合。
“金庄村紧邻骆马湖,而且这里的土地是淤土和沙土组成的两合土,养殖水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王保通过考察,决定动员村民养殖螃蟹。
“螃蟹养得好的话,每亩地一年可赚4000元,比种植粮食划算多了。”王保带领党员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流转土地或者直接在自家的田地里养殖螃蟹,但是不少村民仍然不为所动。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2017年,王保带头承包了260亩土地,引入骆马湖水养殖螃蟹,当年秋季,他的螃蟹就获得了大丰收,亩均纯利润近4000元,给村民作出了良好的示范。王保又多次邀请省渔管办的专家到村里给农民讲授水产养殖知识,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目前,金庄村2300亩土地已经流转了1900亩,全部用来养殖螃蟹、甲鱼等水产品。
“我家两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了,现在我在蟹田打工,去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金庄村低收入农户王甫学高兴地说。
“我自己趟出了致富的道路,才能带领全村群众一起致富。”王保说,“下一步,我们将把村里剩余的400亩土地全部流转,让村子成为‘无粮村’。”
支书领头调结构,快马加鞭促增收。作为党支部的领头人,村干部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出样子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党建富民工程,创新开展“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催生了一大批“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草莓书记”“瓜蒌书记”“林果书记”,有效带动了群众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有含金量 又有含情量
陈圩村“新村干”带来村民就业潮
“以前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闲聊,自从小顾给我们找了这个活,大家都忙起来了,一天至少能赚20块钱。”1月24日上午,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陈圩村村民徐素琴正在家里加工电线。
徐素琴说的小顾就是陈圩村“新村干”顾爱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从上高中开始,就想当一名村干部了。”个头不高,剪着利落的短发,一见面,顾爱敏就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就是陈圩村人,我们村的发展一直很落后,所以上学时我就立誓,如果给我机会,我一定要改变咱们村子的落后状况,很幸运,组织给了我这个机会。”顾爱敏激情洋溢地说。
去年5月份,我市新一轮返乡兴村新村干招聘开始了,当时还是杂志社文员的顾爱敏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成功被录取,随后,她被安排在她的家乡陈圩村工作。
“我们村有很多留守妇女,刚成为村干部时,我最先想到的是给她们找一些事情做。”上任第二天,顾爱敏就四处打听寻找简单的手工活。但当顾爱敏提出想把货带回村里做时,很多厂家都拒绝了她。最终,一个服装厂老板同意给顾爱敏第一单。
顾爱敏从服装厂拉回来第一批货时,许多村民赶到村部领活,结果人多活少,有人问她能不能找点别的手工活,顾爱敏毫不犹豫地答道:“可以,等我一两天。”很快,顾爱敏又为村民找到了电线加工的手工活。电线加工极为复杂,操作难度大,顾爱敏专门到电线厂学习操作技术,回来后手把手教给村民,但第一批电线手工活完成后,她发现大部分产品都不合格。顾爱敏什么也没说,只是耐心地把操作要领又教了一遍,自己把不合格产品逐一拣出来,二次返工。如今,顾爱敏的电线代加工点已经有20余名村民在此稳定就业,还有不少村民把活带回家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做好“三来一加”项目的同时,顾爱敏还创办了皮革制品厂。“因为我以前在杂志社工作,有点设计基础,这些包都是我原创设计的。现在厂子还小,下一步就是要让厂子发展壮大,带动更多村民就业。”顾爱敏向记者展示自己设计的一款包,信心满满地说。
“顾爱敏的到来,给我们村的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在村里掀起了一股就业热潮,还为其他党员干部做出了榜样。”陈圩村党支部书记于雪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调查显示,2017年以前,宿迁涉农村居35岁以下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仅占9%,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青年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突出短板。
为了补齐短板,自2017年6月起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全市近2700名大专以上年轻同志返乡任职或挂职村“两委”成员,财政投入近亿元提供待遇保障。据初步统计,“新村干”平均年龄27.4岁,党员占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有本科以上学历。他们理念新、思路活、有闯劲,成为了一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