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鲁网7月14日讯 错落有致的“彩色房子”、青翠的特色菜园、造型各异的景观树、随处可见的彩色绘画……走进横沥镇山厦村,一排排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农家小屋,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独特的“彩色”新图景。
近日,横沥召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并在会前以走访交流的形式,实地参观该镇被称为“彩虹村”的山厦村村前路立面改造工程、村公园环境整治、南畲塱河边彩色林景观提升等改善人居环境亮点工程。
据了解,山厦村的变化只是横沥推进全域创建“美丽宜居村”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围绕人居环境建设,横沥镇已基本完成800多项改造提升工程,17个村(社区)的224个乡村振兴入库项目和53个工业园区提升项目也全面开工,6个松山湖接壤村、3个特色精品示范村等约80个改造提升项目即将动工……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各有特色、遍地开花”的良好景象。
发挥村居特色 就地升级改造
作为首批创建“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之一,2019年9月以来,山厦村就以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在推进村道硬底化改造、排渠“明改暗”升级等基建工程的同时,对村内的旧房屋及老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改造”。
据介绍,山厦村村前路两旁完整地保留了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岭南建筑风貌,为了保育这些古老的房屋建筑物、宗祠、古榕、幽巷,山厦村经过多方研究和交流,决定在保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房屋实施立面改造工程,着力建设天然、彩色的建筑“博物馆”。
其中,对山厦村公园周边的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改造”,对鱼塘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升级,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边角空地等区域,打造了一批“微景观”“微花园”,让原本普通的老旧房子变得别有一番风味,不仅大大提升“老房子”颜值,也有力改善村内人居环境。
“经过立面改造后很多人说我们是‘彩虹村’。”山厦村党工委委员张杰良说,山厦公园周边升级改造项目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统一规划,新增山厦公园立面彩绘工程项目,对公园周边的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打造整洁靓丽、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外立面,不仅打破乡村沉闷的色调,还营造出公园周边色彩鲜亮的环境,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不少市民纷纷前来游玩、拍照。
如果说山厦村是“彩色改造”,那隔坑村堪称“公园村居”。
“去年我们改造升级了4个小公园,目前还有4个小公园正在施工中,预计明年村内将建成10个焕然一新的公园,届时将基本实现抬头即景、随处休闲的公共配套空间。”这几天,横沥镇隔坑社区党工委书记吴进芬有点忙,除了督促跟进相关小公园改造建设,还有即将交付的隔坑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规划中的旧村风水塘改造工程。
吴进芬介绍,隔坑村今年共有16个乡村振兴项目升级工程,目前均已完成相关招投标手续,其中4个项目已竣工完成,其余项目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将于7月底前交付使用,加上周边建设的隔坑村史长廊、景观小品和小公园等配套,我们村内的环境将得到一个全新的提升。”吴进芬说。
此外,还有恒泉社区将旧街“新埠正街”进行活化升级,通过开展“墙上美食”公益项目,有效激活当地传统民俗及文化,让历史旧街重新焕发活力;南畲塱河边则启动彩色林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一改过去单一的绿植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种植大乔木、花灌木以及一些低矮的景观花草,打造一条南畲塱河边彩色林景观长廊;新四村小田头通过清理屋前屋后杂物、美化墙绘、增设绿化等举措,使村内的环境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从以往的“脏乱差”到现在的“干净、整洁、有序”,实现了由“净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
推动全域创建美丽宜居村
如今,走在横沥的各个村头小巷,随处可见经改造提升的边角花园、街边小景、公共配套,呈现各有特色、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在新四村小田头路,两边的墙体已被涂上墙绘,古井旁的彩绘展现了旧时村民开凿水井以及在井边生活、休闲的场景,不远处是关于“红色记忆”的墙绘,路旁的小公园绿树成荫,整条街道干净整洁,焕然一新;在隔坑村,升级后的村前路上看不见一条线缆,通过地下线管铺设工程改造,不仅优化提升线缆的布局,也有效提升道路景观;在村尾村莲塘,一池碧绿无垠的荷叶显得格外醒目,旁边是改造提升后青砖黛瓦的古村落,而楼宇之间,银宝山新、泰亮等项目正在建设……呈现一幅环境、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美丽乡村画卷。
“靓丽的莲塘已成了我们村尾和横沥的一个热门‘景点’。”村尾村党工委书记叶茂权介绍,近年来该村积极配合“美丽幸福村居”及“一村一品牌”行动计划,打造以文化产业、餐饮、休闲等服务为主的“荷塘叶色”特色文化街,同时广泛宣传“戏剧曲艺”以及“太平楼”“麻石巷”等特色文化,全面盘活本村特色资源,带动村民创业就业,营造出浓厚的村尾村特色文化氛围。
据介绍,目前横沥镇17个村(社区)全部通过市“干净整洁村”验收;张坑、山厦、村头3条村申报并入选东莞市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成功举办“人居环境”“和谐善治”等四场“斗牛大会”,活动品牌项目被写入今年东莞市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全域推广;“边角花园”项目作为乡村治理的典型,在今年5月全市乡村振兴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获得高度评价;张坑“相牛故里”、村头“查香印象”、恒泉“三六九趁墟”等成为当地群众认可的标识形象。
“要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上再下功夫、在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上再进一步、在推进基层治理上再添温度和广度,推动全域创建‘美丽宜居村’”。在7月10日举行的横沥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上,镇委书记何植尧提出,按照“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的目标,横沥今年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建设湾区活力生态文明小镇有机结合,并统筹制定了2020年重点工作57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保质保量实施。
何植尧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照任务分解表,狠抓落实,要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上再下功夫,在促进农村增收致富上再求突破,在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上再进一步,在推进基层治理上再添温度,把握关键,保质保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动全域创建“美丽宜居村”,加快建设湾区活力生态文明小镇,努力实现“三个美好”,为全市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样本
隔坑村:党员议事带来“双丰收”
坚持党建引领、党员议事协商,一直以来都是隔坑村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去年起,该村致力于村内环境整治的改造提升,在推进过程中,60多家废品收购站成了“拦路虎”,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也存在个别偷排行为和消防隐患。
以此为契机,隔坑村迅速召开党员座谈会,形成“辖区内不允许屋主租屋做垃圾废品回收站”的一致意见。随后,由书记带头,党员干部挨家入户给村民、房东做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村民群众的理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60多家垃圾废品回收站完成搬迁及注销。
除了在环境整治提升方面的“丰收”,隔坑村在谋划村集体发展方面也积极凝聚党员干部聪明才智。比如为了进一步增加集体物业收入,迅速组织全村党员进行议事,针对回购厂房的利弊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到全体党员的共识,及时抓住机遇,回购了16万余平方米的厂房物业,让村集体收入得到质的提升。预计今年该村的集体收入可接近6000万元。
依托党员议事先行,当地村民越发信赖和配合村两委的工作,隔坑村的发展合力与日俱增,有效推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和群众支撑。(刘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