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2021-01-27 16:14:00 来源:中国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0年,泉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的目标,制定出台《泉州市乡村生态振兴2020年工作要点》,继续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梯次推动村庄提升“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实施水土保持、乡镇污水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整治、森林景观带建设等25个重点项目,逐步提升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提升村民环境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优化乡村生态空间

  持续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评估工作。2020年,陆域、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历经评估成果提交、自查成果提交、矛盾图斑调整专题报告提交等3个阶段,期间根据省上更新的调整规则要求,对红线成果进行多次修改,在开展了两次省市联合审查对接后,各县(市、区)成果已通过省级审查并完成相关专家论证,目前已报自然资源部。

  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编制工作启动以来,泉州市组织多轮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座谈,掌握了各级各部门对未来发展的空间诉求;在“三调”的基础上,形成泉州市国土空间底图底数,摸清泉州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空间本底特征,完成了“双评价”成果初稿;同步开展十五项专题研究。

  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共划定基本农田储备区2.7311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1.59%,储备区平均质量等别高于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储备区潜力成果中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划定成果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农业农村厅验收。

  持续推进矿山生态治理。2020年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812亩,完成投资2783万元。福建省德化鑫阳矿业有限公司鑫阳铁矿和福建省双旗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邱村金矿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全市完成治理面积31.02万亩,占计划任务26.85万亩的115.53%,完成投资1.54元。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清水蓝天”专项执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整治以及新冠定点医院和隔离观察点专项检查等各类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020年来,全市立案处罚企业630家,罚款金额3878万元;办理五类配套办法案件165件,其中,查封、扣押124件,停产、限产4件,移送侦办37件。

  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整治

  持续深化河长制“四化”(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深化“河长办与检察院”联合执法监督机制,联合对15件河湖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督办;发挥28个相邻区域河湖治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作用,今年来累计解决跨境河湖问题150余个。全市实行河道第三方管护的县(市、区)达6个,管护河道长度约1700公里,水库湖泊52座。建设“泉州智慧河长指挥平台”,构建市县河长制信息系统。12个县(市、区)河长、河道专管员全覆盖使用APP巡河。“泉州河长制标准化建设经验做法”入选2020年水利部河长制优秀案例(全省仅有三个案例入选)。新建5个乡镇标准化示范试点。

  持续推进清新流域建设。今年新增基本建成德化上涌镇涌溪、南安兰溪、英溪和永春锦溪等8个项目,认定永春桃溪石鼓段、泉港坝头溪、惠安黄塘溪等3个项目,超额完成2018-2020年清新流域建设三年行动既定目标。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落实受益人口10.85万人,占年度计划10万人的108.5%,累计完成投资10050万元。完成山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南安丰州、台商惠东南灌片)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作已完成编制单位招标,正在开展基础数据收集,预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以上。

  开展第二轮流域水质提升“碧水清源”专项行动,计划实施103个流域精准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9.88亿元,今年以来58个小流域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3.1%,超过省定目标3.4个百分点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36个为民办实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8980万元。组织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洛江区、泉港区、安溪县、永春县、晋江市、台商投资区规划已实施,其他县(市、区)规划正在报批。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0年建成农村公厕643座(乡镇公厕113,农村公厕530座),完成率315%,提前超额完成省上任务。完成0.9万户改造任务,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80%,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提升林地生态功能

  加强造林绿化。全市完成植树造林8.38万亩,占计划任务7.66万亩的109.4%。加强重点林分森林抚育和重点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封山育林,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森林抚育完成30.89万亩,占计划21.55万亩的143.3%。封山育林完成16.93万亩,占计划16.6万亩的102.1%。同时,组织实施“绿色乡村三年行动”项目80个村,完成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创建34个。

  好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全市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369.35万亩,每亩补助22-23元,共安排下达中央、省级补偿资金8277万元。同时市级财政继续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下达市级财政补偿资金1257万元。

  推进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截止目前,永春县已筹措资金3688万元用于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已完成赎买任务12649亩,占计划数的97.3%,今年计划推进永春县商品林赎买1000亩,预计今年完成试点任务。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

  充分应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动态更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名录,建立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健全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严防“毒地”开发利用。推动原大华蓄电池厂和永丰树脂公司污染地块治理和修复。定期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加强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治理。

  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工作。完成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分类。基本完成安全利用类73900亩,严格管控类3500亩的工作任务,并采集水稻样品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保留下来的1418家生猪养殖场(户)(其中规模场206家)已全部完成改造升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1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其中德化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已经建成并验收,是全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项目县,其它项目县实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2020年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83.77万亩次,示范推广绿肥种植20万亩,示范推广有机肥183.74万亩,实施稻田还田25.2万亩,预计2020年化肥使用量比2019年减少2%以上。2020年完成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广面积分别为228.68万亩次和168.47万亩次,预计2020年度农药使用量比上一年度减少2%以上。

  提升乡镇垃圾转运系统。今年来,全市共提升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38个,其中含采购垃圾转运车辆48部,改扩建垃圾转运站32座,完成率345.45%。

  打赢蓝天保卫战

  全面推进秸秆循环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和进一步提升饲料化等工作措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3.3%。

  印发实施《泉州市大气污染强化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道路扬尘污染、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油品质量升级、船舶用燃油、露天烧烤污染、露天焚烧垃圾污染等8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70个省市大气精准减排治理重点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实施16个重点工业炉窑治理项目,有序推进12台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闽光钢铁超低排放改造。

  法查处焚烧秸秆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露天焚烧垃圾和秸杆焚烧的日常监管,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露天焚烧垃圾和焚烧秸秆等违法行为,着力遏制焚烧垃圾现象发生。

  构筑陆海统筹治理体系

  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项目审批,2020年以来泉州市无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无新增占用自然岸线。有序推进重点海湾综合治理,目前泉州湾内围垦养殖清退已全面完成,海湾内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泉州湾海域)获批下达中央财政资金9660万元,目前已进入方案设计评审。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安海湾海域)和泉港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已通过省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入库审查,并转报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入库审批。二是保护渔业资源。全市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超规划养殖均已完成清退,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今年在各大海湾,主要流域开展多场增殖放流活动,合计放流渔业苗种4.8亿尾,超额完成既定任务。支持传统养殖海域和淡水重点养殖水域木质渔排、养殖泡沫浮球的淘汰替换和升级改造,加大优质苗种繁育培育力度,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17900平方米,改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134亩。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

  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组织实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全市8个沿海县(市、区)入海排污口前期排查、溯源及水质监测,正组织各地对相关排查数据进行初步审核确认。加强海漂垃圾日常治理,每月考评,结合入海排污口排查,着手开展全市海漂垃圾治理形势调研和溯源分析。

  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富民

  落实简政放权。实行项目豁免管理,疫情防控期间对10大类30个小类行业项目(主要涉及民生的中小微服务型企业,包括餐饮、娱乐、宾馆、公园等)实行环评豁免,约1/3的登记表类项目无需办理环评手续。简化审批流程,对17大类44小类行业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社会事业与服务业、制造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等)实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部分项目环评批复可实现“立等可取”,共办结环评承诺制审批事项211个。做好项目环评审批,全市共审批环评报告书(表)1998个。

  继续配合省上有序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导向作用,逐步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截至目前,泉州市已建成绿盈乡村1330个(其中,初级版863个,中级版287个,高级版180个),累计占比64.41%。涌现一批环保基础建设齐全、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明理念先进、生态产业品牌响亮,并各具特色的“绿盈乡村”示范村。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生态茶园建设、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文化遗产保护、永春县石鼓镇吾江村小流域治理、德化县盖德镇有济村垃圾分类处置等4个案例成功入选第二批省乡村生态振兴案例选编。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在2020年4月份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生态云平台会商视频会上做“绿盈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发言。10月上旬,安溪县、永春县分别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建基地称号,为泉州市生态环境建设再添两张靓丽的名片。截至目前,泉州市德化县、永春县、鲤城区、安溪县等4个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永春县还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工作成效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打造“绿盈乡村”寄寓了泉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憧憬和追求。下一步,泉州市将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持续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培育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盈乡村”建设典型,打造泉州特色的“绿盈乡村”品牌。 (黄娜玲 孙炳林)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