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代表委员关注的那些事之七

2021-03-11 09:3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如果没有“马得福”们,“逃跑”的吊庄户可能不会回到移民村;如果没有“凌教授”们,金滩村就少了一条脱贫途径……一部《山海情》,诠释了我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也凸显了脱贫攻坚中“人”的重要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开篇就提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如何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里的“人”为

  曾经的贫困户——同心县马高庄乡赵家树村马彦武的改变,从“借来的一头牛”开始。“最初只是觉得扶持肉牛养殖的政策好,就打算试一试,没想到当年就还了本金,还见了盈收。”马彦武说。

  为了提高养殖技能,马彦武从书店买回相关书籍阅读,在养牛实践中不断请教老养殖户和技术人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每一次他都不落下。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养殖饲料的配制、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解决了养牛的技术难题。

  搭建新牛棚,购买设备加工饲料,接生、护理牛犊……马彦武摸索出了一套养殖经验,养牛规模越来越大,腰包也越来越鼓,2019年收入5万多元。

  马彦武常常以自己的事例引导和鼓励本村贫困户,并主动向村民传授肉牛养殖技术,无偿将良种公牛借给其他养牛户,帮助困难群众谋发展。如今,在赵家树村,全村有30多户贫困户建设了标准化牛棚,养殖肉牛几头至十几头不等。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马彦武是“奋发图强”人群的代表,宁夏农业农村厅高级农艺师王继涛可以算得上“走进乡村”人群的代表。

  13年来,王继涛跑遍了宁夏27个市县区的贫困乡村。即使可以计算出技术改进带来的产量提升,也没有人能计算出王继涛这些年走过的路程。

  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王继涛就积极响应“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对口帮扶指导隆德县发展设施农业。蹲点3个月期间,他跑遍了隆德县10个乡镇,开展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服务,被隆德县委和县政府授予“山川对口结对帮扶优秀科技工作者”。

  此后,他又积极参加生态移民产业帮扶,深入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等生态移民村开展技术帮扶指导;连续2年蹲点彭阳县开展扶贫技术帮扶,制定蔬菜产业帮扶技术方案,推广拱棚“甘蓝+辣椒+叶菜”三茬栽培模式,早春茬辣椒套种甘蓝,甘蓝亩均收入2500元,辣椒亩均收入1.2万元,辣椒收获后种植一茬叶菜,亩均收入2000元,全年亩均收入达到1.6万元以上。

  像王继涛这样的高素质科技扶贫人才,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收获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是创业创新的支柱,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立稳固的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走进乡村,在广阔的农村沃土大显身手、尽展才华,让人才‘第一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造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人才、资金、土地、技术及产业汇聚起来,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局面。”朱奕龙委员认为。

  让更多人才走进乡村服务乡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批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由于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人才更新速度缓慢,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工作,致使农村劳动力缺乏,人才匮乏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实施的瓶颈。”朱奕龙委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推动人才向农村、尤其刚刚实现脱贫的地区下沉。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成长起来一些‘土专家’,‘土专家’也是专家,他们默默钻研,善于解决疑难问题;他们来自当地,熟悉环境,扎根基层,对事业充满热情,是乡村振兴中弥足珍贵的财富。”朱奕龙委员认为,要想让“土专家”们唱好戏,需要政府搭好台。他建议,建立农村“土专家”人才库,科技部门将“土专家”纳入农技推广“专家库”,让“土专家”也能拿到职称证和聘任书,并建立“土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采取财政补贴和创收分红形式,鼓励支持“土专家”指导乡村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让“土专家”在广阔田野中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边是利用现有“土专家”,一边也要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和农民企业家。“要发展和利用好农业创业孵化园,使创业孵化园成为农村创业人才和农民企业家的摇篮,并成为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的‘洼地’。”朱奕龙委员说。建议支持建立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示范园,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场地、政策、保障、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市场营销、法律援助及相关的公益性服务,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农民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此外,朱奕龙委员还建议,完善农业科技人员创收创业双丰收机制和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创新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发挥星火科技12396、农技110、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等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总结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经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记者 李徽 毛雪皎 徐佳敏)

责任编辑:王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