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乡村振兴经验入选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

2019-02-26 13:30:00 来源:成都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6日讯 从郫都区战旗村党建引领农村改革,到崇州市竹艺村创新阐释乡村组织振兴的新形态;从蒲江县明月村探索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到大邑县“幸福公社”探索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成都市推动乡村组织人才振兴促融城旺乡”项目斩获“2018年度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称号。自2016年起,农民日报社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并启动“中国三农创新榜”公益推介活动,旨在发掘创新经验、引领创新潮流。会上,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毕美家在评价成都乡村振兴发展时表示:“成都乡村振兴的经验非常全面,方方面面。我感觉当中最大的亮点是抓住了人才振兴。”

  党建引领 铸造乡村振兴“火车头”

  漫步战旗村,一栋栋乡村小别墅映入眼帘,更为耀眼的是家门口悬挂的红色“党员户”标牌。这是战旗村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更好为群众服务的展示窗口。当地村民还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去年春节,因为餐饮配套不够,来游玩的一家5口想花钱请“党员户”帮忙煮一顿饭。“党员户”邀请游客到家吃饭,但拒绝收钱。饭后,游客硬要塞给“党员户”200元钱,最终还是被拒绝了。“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战旗村乡风文明起到促进作用。”

  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说,战旗村的振兴离不开村党总支的“火车头”作用。“这其中党员的示范作用发挥明显。”高德敏说,通过党员的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的“三问”,让党员意识强起来、身份亮起来、作用显起来、先锋树起来,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形成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战旗振兴”新局面。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战旗村党总支“三问三亮”工作法已经在全市广泛推行。为规范村级党组织运行,还制定了《村级党组织运行规则》,持续开展“三分类三升级”。三年来,共规范831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开展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集中攻坚和示范建设行动,2018年在全市培育示范村(社区)117个,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此外,成都市还在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出台了加强农村党建18条。扩大新型领域党的覆盖,全面推行“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分别达90%、100%。

  引进+培育 建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就在本月12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郫都区战旗村揭牌,这标志着致力面向全国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基地正式启动。宝山村庄发展学院、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成都川西林盘培训学院……毕美家对成都市成立乡村学院的做法给予肯定。他说,去年吉林市领导带队,102个人在成都进行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没有一个人请假,可见成都乡村振兴工作的魅力。”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经开办“微党校”5891所、农民夜校2714所,持续提升“三农”工作干部人才能力素质。其中,成都村政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为全国31个省区市培训13000多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先后入选中组部首批“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十大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通过选优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如今,成都市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也降至4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占90%;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39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提高50%,4251名致富带头人、1494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优秀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任职。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注重孵化培育村社干部,通过实施“百镇千村头雁孵化工程”和“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动态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1.5万多人;实施村(社区)干部队伍“精准提能”行动,选派优秀村(社区)干部到先发地区、先进企业挂职锻炼。此外,成都市还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培养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需要的乡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乡村工匠”等专业技术人才1.3万多人和新型职业农民10万多人。

  创新模式 “幸福”样板全国推广

  在大邑县青霞镇土生土长的廖莎,去年6月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幸福公社,开了一间物品修缮工作室,就此开启她的“创客”生涯。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廖莎坦言,回乡创业,一方面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是看中了这里的创新创业环境。“一下子就被幸福公社的氛围、环境吸引住了,这里不像大城市那样喧嚣,十分宁静,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和手工。”她的工作室名叫“日行一缮”,客源目前主要是幸福公社里的业主、创客、商家等,仅此就足以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开业三个月不到,营收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没想到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念旧。”

  “设计师通过平台的培训和项目提供,可以快速成长和发展;另外,全国各地的设计项目通过幸福公社也能找到合适的设计师团队。”幸福公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幸福公社目前已创建了三大创客平台:成都农业创客中心、成都乡村文创创新产业中心和社员众创平台。通过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创客平台,辅以项目和培训等方式,让创客们在大邑县扎根发展。“我们正在把幸福公社大邑样板推广至全国,像廖莎一样的创客们,将有机会把店开到全国。”与此同时,通过“设计+文创+农创”的品牌孵化模式,辐射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和技能优势,开办工艺、餐饮、客栈等各类经营主体30余个,带动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48家、团队16家、农产品30余个,实现年销售额逾1000万元。

  幸福公社还通过创新组织联建,打破了“一村一支部”的传统模式,整合全社32名党员与分水小区党支部组建社区党委。共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按照6:4的比例实行村、企收益分配,促进“公社”创业团队自我造血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解决300余人就业,吸引返乡人才创业500余人次,年增收200余万元,带动了社区居民同增收共致富。(来源: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范金鑫